水環境生態補償難在何方
近日,安徽黃山市、浙江淳安縣環境監測站,在浙皖交界處的新安江水面上,聯合取水監測。全國首個跨省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被認為進入操作層面。
安徽、浙江分處新安江上下游。數十年來,上游的安徽黃山保持著“綠水青山”,下游的浙江則擁有了“金山銀山”。下游希望上游繼續供應優質水;上游則為環境犧牲了發展機會,希望獲得補償。多方協調下,圍繞新安江的生態補償機制就此誕生。
早在2007年9月,原國家環保總局就下發了《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但由于涉及到復雜的關系調整,跨省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遲遲無法啟動。浙皖兩省啟動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開啟了這個先河。無論經驗或是教訓,對于其他流域的生態補償,這都將是極好的借鑒。
全長373公里的新安江,從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的六股尖發源后,一路東下,經黃山市歙縣街口鎮流入浙江省淳安縣,匯入千島湖。姚春生的魚,就養在街口新安江浙、皖交界處的水面上。
“靠水吃水”不行了
2009年,姚春生找到街口鎮的王文金,籌備一起投資網箱養殖。
姚春生所在的深渡鎮,不少人在新安江上安放網箱,養起了魚。據顯示,全鎮共有網箱養殖戶144戶,共922只網箱,養殖面積達4.5萬平方米,年產值超過737萬元。
姚春生和王文金各出資20多萬元,又從銀行貸款90多萬元,在新安江街口水面上,擁有了1萬多平方米的立體網箱養殖區,鰱魚、鳊魚、鱖魚都養。
魚苗投下去,一般2年即可養成,“一年幾十萬收入肯定有的。”就在姚春生期盼收成時,2011年下半年,他接到了政府通知:新安江上的網箱養殖,要全部退養!
深渡鎮黨委委員莊國立介紹說,網箱退養,正是為了改善新安江的水質。
退養之后,政府給予養殖戶補償。“補償加上獎勵,如果全部兌現,差不多能保本。”不過,姚春生真正擔憂的是,“今后的生計怎么辦?”
上游3年舍棄130億元投資
對于姚春生們來說,一條“生路”被截斷了。據黃山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黃山市范圍內,至今沒有鋼鐵、建材、冶煉、重化工、印染、制革、紙漿造紙等產業,“就是為了保住這江水。”
這些行業并非歷來就不存在,而是黃山主動關停。“十一五”期間,黃山共關停淘汰各類污染企業150多家,完成工業企業污染治理項目65個。對于所有建設項目,嚴格環保準入,防止和杜絕破壞生態、影響環境的項目落地建設。近三年,黃山共拒絕外來投資項目140多個,投資總規模達130億元。
一邊是“拒絕”投資,另一邊則是更多的環保投入:40多個生態環保重點項目,總投資超50億元;村莊環境整治,完成投資11.7億元;綠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投入10.7億元;從2011年起的3~5年時間,實施500個項目,總投資近400億元,都與新安江治理有關系。
下游千島湖日趨富營養化
境內新安江河流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水環境功能區劃水質目標要求,優良率為100%,明顯好于長江、黃河、珠江等七大水系的水質。
精品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