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為確保洱海流域水環境治理
污水現在直接利用情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污水的直接利用已成為可能,使用污水源熱泵系統對城市原生污水進行利用。常常是幾個水龍頭不停地擰開,任由自來水嘩嘩地流個不停;水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現代污水處理技術,按處理程度劃分,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一般根據水質狀況和處理后的水的去向來確定污水處理程度。
流域水環境保護需要周邊的共同努力,如何保護好流域環境是個大命題,這對那些身處流域上游的地區更為重要。洱源縣地處地處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源頭,洱源通過哪些措施不污染洱海?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記者來信運行費用短缺怎么辦?
為確保洱海流域水環境治理,洱源縣開展了大批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但是,工程建成后,運行費用短缺成了難題。
為什么后期運行的經費難以保證?記者了解到,以洱源縣城污水處理廠為例,其運行費用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污水處理費收取比例低,收取的費用不能保證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與縣城污水處理廠不同的是,洱源縣村落污水處理系統根本就沒有收取污水處理費,加上雨污并沒有完全分開,導致污水處理費用增高。
在這種情況下,要確保洱源全縣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在緊抓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的督察外,還必須切實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并想方設法增強經費的使用實效。記者通過調查認為,各級政府能否給污水處理廠一定的運行補助費用;能否將污水處理廠管理人員工資納入財政統發并根據當地情況適當提高工資;建立健全污水處理廠管理人員績效工資管理制度,充分調動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以管促運,確保污水處理提能增效。
洱源縣既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也是西部地區貧困縣,面臨加快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責任,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了巨大犧牲。如何破解洱源縣在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遇到的難題,期望得到各級政府的更多關注和支持。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地處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源頭,洱源應該怎么用水、治水,才能保證不污染洱海?記者前往洱源縣采訪時了解到,通過多年探索,洱源縣舉全縣之力,在水污染防治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實現流域污水控源減量、達標排放,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進入洱海的水質。目前,污水集中處理、控源截污、建設濕地,已成為洱源縣改善水環境質量、確保進入洱海河流水質的三大主要措施。
建設濕地提升水質,積極推進濕地工程,同時加強村落人工濕地建設。為確保進入洱海的河流水質,洱源縣在確保洱海流域污水達標排放同時,立足本地實際,找到了一條利用濕地功能提升水質的有效途徑。
洱源縣不斷加大人工濕地建設力度。截至目前,總投資1700多萬元,先后建成日處理4000立方米的縣城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濕地、日處理1500立方米的右所鎮三枚村污水處理系統(一體化+人工濕地)、日處理150立方米的鳳翔鎮污水處理系統(土壤凈化槽)、日處理1000立方米的右所農村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濕地及日處理5萬立方米的鄧北橋人工濕地,出水水質均達到一級A標準。
其中,對洱源縣城污水處理廠尾水進行深度處理的濕地工程,由引水管道系統、濕地凈化系統、排水系統三部分組成,以深度凈化為目標,尤其強化除磷脫氮能力,經過濕地凈化系統后,最終使排入海尾河的水質可以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與洱海及入湖河流水質目標一致。
據了解,濕地工程2005年6月投入運營至今。根據大理州環境監測站對進出水質的監測結果,COD的去除率為32.49%,BOD去除率為42.14%,氨氮去除率為97.61%,總氮去除率為94.32%,總磷去除率為94.26%,糞大腸菌群去除率為58.72%,PH值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在常年保持地表水Ⅲ類水質的茈碧湖畔,洱源縣草海近自然濕地示范工程正在積極推進。洱源縣環保局副局長楊潤輝告訴記者,這項工程投資880多萬元,充分利用現有600畝水域及周邊12畝魚塘進行濕地建設,以生物多樣恢復與水質凈化為主要目標。工程2011年6月18日開工建設,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這項工程的大部分建設已接近尾聲。
據了解,洱源縣草海近自然濕地示范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將大大增強茈碧湖減污、抗污能力,進一步提升進入洱海河流的水質。
開展村落人工濕地建設可改善洱海流域水環境,對凈化洱海水源、提升進入洱海的河流水質功不可沒。于是,洱源縣總投資200余萬元,采用“生物穩定塘+表流濕地”相結合的組合型污水處理工藝,建成17塊污水處理系統,將村落污水引入進行凈化處理,對提升村落污水處理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